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81年成立后,依法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法猎捕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质量日趋改善。然而,十多年来,该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已发生变化,部分保护管理措施已不适应当前保护区保护管理要求,2月24日,该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启动会在南昌召开,通过开展综合科考对自然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进一步摸清保护区资源本底状况,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学考察持续约1年
摸清桃红岭保护区植物多样性
2月24日,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启动会在南昌召开。此次科考由省林业局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承办。主要任务是以主要保护对象及珍稀濒危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为重点,摸清桃红岭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植被、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水生生物、梅花鹿种群、威胁因素以及社会经济等现状,预计调查持续1年左右。
据了解,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是江西省首批设立的6个省级自然保护之一。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有鸟兽217种、昆虫838种、高等植物119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5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2种。
非法猎捕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40年增长10倍
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九江市彭泽县境内,属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濒危梅花鹿华南亚种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区成立初期,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还不足60头。”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吴问国介绍,桃红岭保护区成立以来,坚持以野生梅花鹿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为核心,建立了联合保护体系,强化巡护执法、森林防火、生物多样性监测、科普宣教、自然教育、社区共建等重点工作,建设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过去,是保护区一家单位对区内的梅花鹿华南亚种等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依法保护,现在建立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等多部门联合保护机制,无序砍伐和非法猎捕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吴问国称,随着生态质量日趋改善,野生动物数量迅速恢复。据202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保护对象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约624余头,较成立初期的不足60头增长了10倍,基本摆脱了灭绝风险,成为我国华南亚种梅花鹿最大的集中分布区。
十多年来,保护区生态系统已发生变化
科考为制定新保护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随着时间推移,距桃红岭保护区上一次科考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省林业局何航伟说,近年来,桃红岭保护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强化资源保护为总揽,统筹推进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社区共建等各项工作,推动保护区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十多年来,该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活动规律以及关联的生态系统已发生了一定变化,部分保护管理措施已不适应当前保护区保护管理要求,亟需通过开展综合科考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进一步摸清保护区资源本底状况,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吴问国表示,根据该保护区的调查记录,狼、豺等部分物种已经很多年没有监测到了。有的物种经过多年的保护,其种群数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增加,比如梅花鹿、白鹇、黄麂、野猪等。因此通过此次综合科考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进一步摸清保护区的资源本底,了解和掌握相关生态因子的变化动态及内在关联,进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措施十分有必要性,而且意义重大。
启动会现场,牵头此次科考活动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家代表汇报了科考技术方案,进行了科考出征授旗仪式。此次科考将结出丰厚的科研果实,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作出积极贡献。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高译丹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金路遥
值班编委:杨进